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點迷失


    隨著建國以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的迅猛推行,新課程教學理念也為廣大教師所認同,并逐步融入到教學實踐中。但在近數(shù)年的觀摩學習、實踐探討中,筆者認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存有如下迷失

  一、重視了“綜合性”學習,“語文味”淡化或“串味”。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點迷失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綜合性學習異軍突起。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研究其它學科。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觀摩課《死海不死》,竟有10多分鐘由學生畫死海地形圖,大講特講中東歷史,甚至如今的以巴沖突等等。無可置疑,課前學生進行了精心準備,課堂氣氛活躍,但未能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功能和作用。新課標強調,“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設置目的是“加強語文課和其它課程以及生活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語文課程要進行學科滲透,但更要重視語文學科的特點,即語文要上得有“語文味”?!罢Z文味”是指“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zhí)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tǒng)一”。(程少堂先生語)新課程強調“大語文觀”,重視學科的綜合性,大限度地體現(xiàn)知識整合性,但并不否認每門學科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知識整合決不是學科拼湊,也決不是不分彼此。教師在實施新課程語文教學中,若濫用學科滲透,勢必會把語文課變成一個“大雜燴”。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語文學科的意識,使一切教學工作都圍繞著語文課的需求來展開,對于文本中存在的那些自然科學的知識,我們要把它們作為拓展“語文味”魅力的沃土,使學生認識到許多自然科學知識的表達和閱讀也是多么富有語文味。這樣,語文課的教學才不會“串味”。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點迷失

  二、過分熱衷信息技術的運用,削弱了對語言文本的解讀。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幾點迷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應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采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學習工具?!蔽阌怪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語文教學的視野擴大,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成功運用在輔助教學方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可實際教學中卻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教師們普遍熱衷于圖視媒體的應用,往往一節(jié)課一“點”到底,似乎多媒體課件運用得越廣泛,就越意味著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其實,以多媒體課件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只能作為一種輔助語言文字教學的高科技工具,而不能取代對語言文本的解讀。再說,文學本是語言的藝術,它以文字為媒介,借助文學形象來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闡明事理。圖視化的過分應用,無疑淡化了對文本的研讀,文學形象個性化的解讀便無從體現(xiàn),也削弱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久之,會使本已被圖視化侵占的文本閱讀空間“雪上加霜”。

  三、以無原則的肯定替代“賞識教育”。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敖o點陽光就燦爛”,我們“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睂嵺`證明,大多數(shù)暫時落伍的學生都是在老師的鼓勵聲中迎頭趕上的。泰戈爾說得好:“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能使鵝卵石臻于完美?!钡行┙處焻s矯枉過正,隨意一味稱好。試想,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師問該向誰學習時,有生語驚四座:“該向騙子學習,因為他們騙術高明,敢向權貴行騙?!彪y道教師仍會無動于衷嗎?如果僅僅為了滿足學生求異的愉悅而寧愿揚棄對大是大非的辨識,這可絕不是我們教育者所愿意看到的。我們應擯棄這種縱容學生脫離教材去空泛討論問題的做法。因為這會養(yǎng)成學生錯誤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忽視根本,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甚至養(yǎng)成嘩眾取寵的惡習,有百害而無一利。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評價有其獨特性,即多角度和開放性。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的,答案可以豐富多采,但決不等于說,教師不應該給予中肯的評價和正確的引導。為此,課改新理念強調“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即不應該只是敢想敢說,更要追求思維的質量和說的質量。

  四、把“講授法”等同于“滿堂灌”、“填鴨式”教學。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觀摩課中,教師普遍忌諱“講”,盡量少講或不講,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去講、去展示,并美其名曰“把課堂還給學生”。筆者認為,作為一種傳統(tǒng)教法,“講授法”自有它的展示舞臺。如果課堂上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缺少教師的精當講授,學生的思維難以引向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的適時點撥,智慧的大門便很難敲開;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教師縝密的思維和連珠的妙語,語文課便喪失了其獨特的魅力…實踐證明,于漪、魏書生等優(yōu)秀的語文大家都善“講”。試想,沒有于漪老師的“以情激情”,能夠喚醒學生的內心情感嗎?只不過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和“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絕不是束之高閣、棄之如履。
五、輕視對教材的閱讀研討,一味注重課外資料的引申。

#p#分頁標題#e#

  在公開課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教材可講可不講,過分注重課外閱讀的引申。其實,語文教材選文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無論從語言、思想、意境、情感各方面都值得我們去挖掘,如摒棄了文本,語文教學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再說,只有理解了教材內容,才能讓學生獨立閱讀時,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fā)學生把所學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比~老的這番話,明確指出了語文教材的性質、地位及具體運用。

  六、以為有了“討論”就是合作性學習。

  小組討論是新課標中合作性學習的重要形式,恰當?shù)倪\用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但討論的前提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悟,何談思維碰撞?實際教學中,往往是學生尚未熟悉文本,教師便要求學生就近圍作一團,提幾個問題去討論,幾分鐘后,又一聲令下,學生便發(fā)表看法。作為一線教師,誰都清楚其中的貓膩。因為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生的思維就不能充分展開,所謂的“討論”無疑成了花架子?,F(xiàn)實中甚至發(fā)展成無討論不成課,這便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窺一斑而見全豹”。教學改革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但任重而道遠。希望我們在教學中能重視實際效果,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實實在在,為新課標的深入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提交報名同學/家長:允許擇校老師幫您擇校調劑,同意《隱私保障》條例,并允許推薦給更多服務商為您提供服務!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myedrea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