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留學過的人來講講你們的故事吧說實話,以前回答過一個這樣的問題。
2001年高中畢業(yè),10月份來到日本京都上語言學校。11月份開始打電話找工作。用手機打太貴,就買了1000日元一張的電話卡用公用電話打,日語不好,打掉了5000多終于在12月份找到了分拉面店的工。從此下午上課,放學后打工到深夜。日復一日,可能水土不服,馬上就病了,發(fā)燒28度。病好第二天就去打工。后來又陸陸續(xù)續(xù)找到了24小時店,超市的工,三份共輪著打,每份不到8萬,不申報不扣稅。一個月能掙15,6萬,一年半語言學校下來省吃儉用攢了百十萬,人也瘦了20多斤。
考大學,是當時最大的目標。把工停了專心復習了1個多月。那個時候沒有筆記本也沒有網(wǎng)絡,大學資料都是從前輩或大學那里要來的。報了6所國立,最終合格了3所,幾乎傾注了我所有的存款。報一所大學要2萬多,加上交通費,住宿費。那個時候留學生少,前輩更是少得可憐。

考上一所二流國立后,努力學習,發(fā)誓再靠一次,一定要進東大。一年下來,結果還是沒考進東大。不過大學成績卻非常優(yōu)秀,第二年拿了獎學金學費減免。從此決定少打工,好好學習靠獎學金過活。哪知學校政策變了,獎學金不能連續(xù)那,拿了獎學金學費減免就要變半額。結果大三只拿了學費減免,好在大四最后一年又是大豐收。本來大學院想考到東大去,被教授許有了,給我一個本校的推進就又把我留下了。一呆就又是2年。這兩年還不錯,可能是教授比較牛,兩年雖然都是只有一次是半面,卻拿了2次獎學金。還作了2年的留學生輔導員和學生實驗指導,白拿了不少學校的銀子。
臨近畢業(yè),開始找工作。由于研究的東西太尖端,國內幾乎沒有出路,又不想一輩子留在日本。最后在東芝的推薦面試和一家建筑設計事務所的內定前,選擇了后者。換個行業(yè)也許生活更有意思。

直到現(xiàn)在,工作之余還可以上留個言。
個人感覺,不論何時用腦力的比用體力的掙錢都多,都快。
錢沒有可以借,時間沒有,分數(shù)沒有,是借不來的。
三思而后行

我 張森 鄭星等人一起坐了阪急電車,來到了嵐山公園,看見那綠色的綠樹,真的讓人心曠神怡。
嵐山是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的一個觀光地,以賞楓葉(秋季)和櫻花(春季)而知名。“嵐山”這地名原本是專指位于桂川右岸、屬于京都市西京區(qū)一部份的嵐山地區(qū),而河對岸、屬于右京區(qū)的地區(qū)則名為嵯峨野,但近年來許多觀光導覽資料都概括性地,將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為中心之河左右兩岸周邊地區(qū),合稱為嵐山。
位于京都市區(qū)以西的嵐山自平安時代以來就是許多貴族的別莊所在地,其名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 歷史 故事與古典文學作品之中。由于桂川河岸在每年春季與秋季都有大面積的野生櫻花與楓林可觀賞,因此長期以來也是觀光 旅游 的熱門點之一。整個嵐山地區(qū)是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作為中心,這條橋的命名起源于龜山上皇的一句“似滿月過橋般”的詩作而得名,雖然外觀上渡月橋有著木橋般的造型,但今日的渡月橋實際上是座鋼筋混凝土構造、能夠讓 汽車 行走其上的現(xiàn)代化橋梁,只是采用復古的木制護欄以配合周遭的景致。在渡月橋附近的桂川河段習慣上又被稱為大堰川。
除了自然景觀外,嵐山地區(qū)也是很多日本知名古剎神社的所在地,是多位古代日本天皇的安葬之處,因此前來此地參拜廟宇神社也是游客主要的觀光重點之一。在諸多神社廟宇之中,地位最重要的應屬名列世界遺產(chǎn)名單的天龍寺,除此之外像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中的野宮神社,與收藏有日本國寶級佛像的清涼寺,也是非常重要的 歷史 建筑與景點。
在1980年代,位于渡月橋北側的大街上陸續(xù)開設了許多藝人商店(タレントショップ),并逐漸變成學生進行修學旅行(畢業(yè)旅行)的熱門去處。但由于觀光客大批涌入,再加上附近地區(qū)老舊的街廓無法容納太大的交通流量,因此當?shù)卣_始采用交通管制與鼓勵轉乘大眾運輸?shù)确绞剑憬廑杖能嚵鳌?br>
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留學。1919年4月在回國途中,他游覽了京都,并撰寫白話詩四首。1979年1月22日,由京都各日中友好團體和知名人士聯(lián)合倡議,成立了“周恩來詩碑籌建委員會”。1979年4月16日,詩碑建成。
詩碑通高2.4米,用質地堅硬的京都特產(chǎn)馬鞍石建造,略呈橢圓形,碑身矗立在大小石塊堆砌的圓臺上。碑的正面鐫刻著廖承志書寫的周恩來所作《雨中嵐山》之詩文:“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詩碑面向嵐山和大堰川水,四周空地約100平方米,各種樹木相圍。碑后繁茂的日本國花櫻花樹,清新悅目。
對于我們這些留學生來說,看見了周總理的詩碑,想起了周總理說過得那句話,為了中華崛起的讀書,現(xiàn)在的我們就是這樣,也要為了中華的崛起而讀書。我們默默的在心里發(fā)下了誓言,正好在這時,一群印度人也在欣賞著周總理的詩碑,這樣我們中國人真的感到非常的驕傲,我們和幾個印度人在詩碑面前合影留念。
我們去的季節(jié)正好是春季,大堰川,還有櫻花,真的是美麗極了。在大堰川我們遇見了幾個穿著和服的歌舞伎,她們很熱情的和我們都合影留念,這次也讓我們了解了日本的嵐山的美麗,還有日本的文化的一部分,就是賞櫻文化,雖然我們的宿舍對面也有著不少的櫻花樹,但是在嵐山成片的櫻花樹讓人不自覺地陶醉進去。漸漸的我們也沉浸在這種狀態(tài)中,忘記了考試的壓力,也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在真實歷史上,郭沫若在留學日本時,有怎樣的故事?
郭沫若是中國近代的文學大家,也是新詩的先驅者,可以說是一代文豪,但一代文豪就難免多風流韻事。
郭沫若同樣也是這樣的人,在他留學日本的時候,他也是瘋狂的愛上了一個姑娘,一個日本姑娘佐藤富子。
一次郭沫若在醫(yī)院見到她之后,就深深的愛上了她,立刻以自己的文學才華寫了一封又一封的情書去打動自己這位心愛的姑娘。
總是美人易被甜言蜜語所打動,郭沫若還為她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叫做郭安娜。
佐藤富子家境殷實,出身于一個世襲武士之家,家中也有很多中國古典書籍。飽讀詩書,也勵志做一名新時代女性,但是封建社會,也將她的婚姻包辦了,一氣之下她也是離家出走到了醫(yī)院,做了一名護士,郭沫若也才有幸遇見了她。
而郭沫若也曾經(jīng)被包辦過婚姻,也是靠離家出走來逃避。
可以說兩個逃避的人走在了一起,兩人住到了一起,郭沫若學習日語,佐藤富子照顧她的生活,兩人在一起也算生活美滿。
因為佐藤富子這個不守規(guī)矩的舉動,家族宣布與她斷絕一切關系。
現(xiàn)在她只有郭沫若了,在郭沫若考入九州帝國大學之后,郭沫若因為學業(yè)承擔不了多少家務,一切的重擔都壓在了佐藤富子的身上,但是佐藤富子卻毫無怨言,為了支撐這個家也努力,當然郭沫若也不得不靠辛勤的譯書寫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們還要養(yǎng)育四兒一女,生活就更加拮據(jù),只能靠不能的搬家來尋找廉價的房租。
國內發(fā)生了巨變,郭沫若為了自己的祖國不得不回自己的國家,只留下佐藤富子與他的孩子,在日本佐藤富子不僅需要面對生活的重壓,還需要面對日本當局對他的搜查。
這就是郭沫若在日本經(jīng)歷過的故事。
請問去日本留學京都打工的那個故事是書籍 還是一個故事 很喜歡 想求個出處?到日本留學一邊留學一邊打工的中國人非常多非常多,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感動,很多人因為打工了解了日本人愛干凈的狂躁癥。這不能不說是人生中的一段記錄。很多人過了多年以后會寫一本回憶錄,記錄自己的青春,有很多是在日本的生活點滴。我最近看了一個回憶錄就是這樣的。寫的非常好,她的父親是中國新華社駐日本的。同時她的姐姐也是在日本留學的,她在日本留學并學會了日語同時在日本電視臺工作,因為父親的病,最后嫁給了救她父親的這個醫(yī)生,然后她回國。成為了星光大道的主持人,她寫的這本書就叫阿迅,很感人,值得一看!
請問前幾年電視上播出過一部講在日本打工留學生故事的紀錄片叫什么名字?是《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這是一部介紹新一代海外游子日本求學奮斗的系列紀錄片。
這部電視紀錄片,記述了葉敏、陳晨、柳林、張素、李仲生等若干中國留日學生在日4年的真實生活。該片的總策劃、制作兼導演張麗玲女士也是個自費留學人員。她在10年前赴日留學不久,便深感中國留學生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精神的可貴,并決定自籌資金利用業(yè)余時間對一些頗具典型意義的真實人物跟蹤拍攝。該片后來得到日本富士電視臺有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拍攝時間長達4年,對有關人物這些年里所有重大生活、學習和工作事件無一漏失。該片在北京播出后好評如潮,引發(fā)了大學生、專家等各層次觀眾對此片的熱烈探討。
PS:幾年前,我也很喜歡這部真實感人的記錄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小留學生的故事。不過后來聽說片中也有些失實內容,還引發(fā)了一場官司。樓主你到百度視頻里搜索一下《我們的留學生活》然后看一下,就知道我說的是不是正確答案啦!宋慶齡在日留學期間的小故事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yè)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tǒng)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yè)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jīng)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wèi)共和制度的艱苦斗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托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lián),以后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nóng)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后勝利?!彼P于全國團結抗戰(zhàn)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戰(zhàn)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并且為國共兩黨實現(xiàn)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wèi)生與福利事業(yè)中。之后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wèi)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lián)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zhí)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于北京。推薦幾部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愛情故事的小說或文章,長一點的。<遺落在東京的戀情>不是很長、但是蠻好看的。
<迷失東京>
<遙遠的虹>
<在日本留學的日子>
<日本的每一天>
以上日本留學的。
<長翅膀的綿羊>
<夏天的圣誕>
<錦裂>
<我的初戀是個英國人>
<奧克蘭的夜>
<南半球與北半球的愛情>
<別了溫哥華>
<夏小愉留美記>
<太陽鳥>
<英國漂留記>
然后這些就是留學其他國家的。
這些小說我都沒看過、都是在網(wǎng)上找的。魯迅在日本學習期間的小故事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他想用醫(y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醫(y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斗爭出力;還想以醫(y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fā)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xiàn)實的教育,使他終于認識到“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臺醫(y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摯的情誼。